4月15日上午,记者从济宁市体育事业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年,济宁市体育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夯实群众体育基础,增加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逐步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持续巩固县级体校改革成果,全面推广“四位一体”的训练模式,加强省运会备战办工作机制;强化产业融合,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帮助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和攀登计划,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贡献体育力量。
据介绍,今年济宁市体育局将完成个村的健身器材新装更新任务,完成三个县的体育公园建设;免费培训1万名中小学生学会游泳;确保省对市考核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保4争3;在山东省第25届运动会上努力实现奖牌位次前移,力争鲁南第一;实现全市体育彩票销量达到8.5亿元。
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抓好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赛事、健身指导和健身文化等“六边”工程,特别是要抓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级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和县县都有体育公园两项工程,建设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利用空闲场地建设休闲小广场、小球场和社区健身苑等。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废旧厂房、车间等改造成健身场所向社会开放;规范管理现有健身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研究探讨学校、企业的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问题。组织好济宁市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探索新的办赛模式,推出部分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办比赛,培养壮大市场。积极挖掘踢毽子、抖空竹等一批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广济宁市独创的“六艺太极拳”项目。组织好“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即“百千万”三大赛事,从乡村开始组织比赛,层层选拔,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和参与度。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全市1万名中小学生免费学会游泳。组织体育协会和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到乡村、社区、学校,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开展健身活动,传授健身方法等。
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成立体育产业发展联合会,制定行业规范,在行业自律、权益保护、纠纷处理、同业互助、交流合作、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更好作用。深入体育企业一线,摸清企业的底子,利用现有政策进行分类指导,研究出台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帮助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和攀登计划。抓好场馆运营,依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健身服务、场馆运营、竞赛表演、商贸休闲等多功能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强网点质量规模建设,紧抓增机扩容工作,提升网点营销技能,实施网点帮扶工作,实现体彩年销量8.5亿元。推动健身服务产业与康养、文游、医疗等业态的融合,促进健身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好25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
充分发挥县级体校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广“四位一体”的训练模式,进一步拓展“市队企业办”的路子。加强运动队梯队建设,组建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队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派队伍到先进市进行训练,引进优秀教练员指导训练我市运动队,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力为省运会提供保障。在市备战办进入战备状态的前提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备战25届省运会。同时,加大对教练员、运动员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拿干净奖牌”的理念,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
统筹做好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
修订完善全市体育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开展全市体育系统安全生产督导检查,以各类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为重点,全面梳理排查风险隐患,提升体育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完善赛事安全监管,落实“一赛四案”,加强风险研判,建立“熔断”机制,杜绝业务与监管“两张皮”。严防体育领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为杭州亚运会、二十大等重要节点营造安全稳定环境。落实体育健身场所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好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和健康管理,控制人流上限,定期通风消毒,落实场所码、行程码、测体温、“一米线”等要求。线下体育赛事活动均应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按要求报疫情防控部门审批,压实赛事活动主办方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