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杭州年亚运会会徽正式公布。中国美术学院袁由敏教授的设计作品“潮涌”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会徽设计方案,并得到中国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同意和允准。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会徽创作者袁由敏教授,带来“潮涌”设计中的细节故事。“与其说是人类的体育盛世,不如说是人类相聚会的文化盛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袁由敏教授看来,亚运会会徽的设计首先要让组委会、杭州民众有故事好讲。
“我们创作的思考源头就是来自于传统服饰里的元素——海水江崖。”袁由敏说,从开始概念的形成到视觉形态的组织,再到色彩的调整,最后到字体的完成,总共修改了9次,前前后后经历了3个多月。
袁由敏说,团队成员们进行梳理,世界上有潮水的大江只有两个,一个是亚马逊河,一个是钱塘江,亚马逊河没有太多的人文居住,而杭州自古以来观潮、赏潮就是一种人文奇观,潮水本身与体育健儿弄潮有着连带关系。另外,杭州正处于拥江发展的时代,是杭州发展的新方向。经过商量,袁由敏和团队成员们一致决定围绕“潮水”展开设计。
“潮涌”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下方是主办城市名称与举办年份的印鉴,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杭州亚运会会徽。
当然,最初入围的方案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方案有天壤之别。对于“”的表达上,原来的线条过于硬朗,中间有许多尖角,这样画面的流动感不那么顺畅,而新方案中把所有的锐角全部消除,全是曲线的方式呈现,“这样潮水翻滚涌动的气势就变得更强。”
据了解,从今年1月份开始,杭州亚组委共收到了来自海内外件征集作品,包括30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的设计师。最终,中国美术学院袁由敏教授的设计作品“潮涌”脱颖而出。
除了是杭州亚运会会徽的主设计者外,袁由敏同时还是G20峰会Logo的主设计者,在他看来,这两个Logo有关联因素,“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多多少少想把相关的设计做成姊妹篇,想将两个Logo一起,变成杭州市以及杭州人民整体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再来听听别人如何评价。
●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霍震霆:
“我希望杭州亚运会一方面宣传好亚运,一方面宣传好美丽的杭州。杭州是美丽的花园城市,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特色鲜明,还有中国现在最有特色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希望杭州亚运会,让亚洲各国的青年充分交流、享受体育、享受健康,一起成长。”
●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王地:
“我参与会徽发布仪式的演出感到很荣幸,跟团好几天了,其实已经提前看到过这个会徽。乍一看觉得就是波浪,仔细看后就发现结合了许多的元素。会徽设计非常圆润,有柔和之美,这和我学的武术一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神韵。如果杭州亚运会还能设立武术项目的话,我非常想参加。”
●杭州籍中国著名电视文艺策划人、撰稿人,杭州市文艺顾问朱海:
“G20峰会为杭州带来了全世界的目光;四年后的亚运会,再次为杭州搭建了一个走向世界的舞台。而杭州也从一个观望亚运的城市,变成一个主办亚运的城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飞速进步和发展的最好证明。我认为这个会徽很好地展现了新时代的风貌,展现了由新时代点燃的专属于杭州的活力、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