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对生活积极乐观,改

导语: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其目标不仅是健身,更是为了健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体能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最佳状态[1]。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认知功能、完善自我概念都有一定作用。身体锻炼对改善认知、增强记忆、减轻抑郁和焦虑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01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改善情绪状态

运动能有效地改善情绪状态。参加体育锻炼后,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忘记了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沮丧与失意,释放了心理压力,调节了紧张的情绪,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减轻了心理压力。体育运动还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改善人的负面心理状态,使焦虑、烦躁等不良状态得到改善。

2、提高认知能力

身体训练对执行功能各子功能(刷新、转换、抑制)有不同的作用。体育运动确实能提高认知能力,学者们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研究。对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研究,大多集中在总体认知能力水平的各个维度上,因为中老年人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龄性下降,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则有助于改善增龄性减退。对青少年的注意力、记忆、感知等方面的锻炼效果更为显著。

3、提高社会适应性

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至关重要。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性。经常锻炼身体是降低压力因素、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不仅是体力活动,也是社会活动。身体锻炼时,运动者之间形成了融洽的交流气氛,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减轻身心压力,增强应对困境的能力,提高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02身体锻炼因素与心理健康效应的关系(如运动类型、频率和时间)

1、运动类型

体育运动可分为有氧与无氧运动、竞技性运动、休闲性运动以及集体和个体项目等,不同的运动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为运动动机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不同的人群选择了不同的运动类型。多数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和群众性运动能产生更好的心理效果。但刘继志的研究显示,参加不同课余训练项目对中南区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它通常是以体育项目为主,而非体育项目本身。

2、运动的时间和频率

运动时间包括参加体育锻炼的年数和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应是以坚持为前提,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必须坚持一定时间。运动年限为5年或以上,每周参加5次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为30min以上,心理效应较好。短时运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因素有一定的影响。研究人员通常采用运动干预周期8~12周,每周2~4次,3~5次,每次持续时间30min以上。

3、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效果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适度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体质消瘦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而运动量小有利于减轻肥胖学生的消极情绪。徐涛等研究指出,东北秧歌低负荷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效果最好。大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影响。但是对于肥胖、老年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小强度的体育锻炼也能改善心理健康。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指导群众健身更为合适。

03运动方式与情绪体验联系密切

1、平板支撑

2、深蹲跳

3、开合跳

结语:体育运动能直接促进心理健康,增加自我效能感,还可通过各种中介变量,如身体自尊、自我效能、心境、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社会焦虑、老化态度等中介变量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不同运动特征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相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8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