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因素分析
1.1家庭教育的要素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家庭的要求往往成为学生的生活标准。父母和家人的知识是评价事物的基础,父母和家人的兴趣爱好也是潜移默化的。此外,学以致用的传统教育观对我国的家庭教育影响也很大。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因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文化课要求很高。这种强调智力而忽视体育的传统观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发展,也让学生对体育的参与产生了负面影响,让许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对体育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对体育的厌学情绪。
1.2学校因素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是一种针对少数学生的人才教育,学校只用应付考试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结果,他们忽视和抑制了学生对运动、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兴趣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单方面追求升学率,所有的措施都围绕着少数能录取的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严重破坏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有些学生觉得无聊。其次,场地设备的缺乏和破旧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教育场地和设备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对促进学生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的体育设施较差,设备太少,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最后,体育课的传统教育内容单一且重复。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传统教材内容的安排大同小异,比较单调重复,层次相近。课程内容侧重于一种技能,缺乏实战和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期望与需求得不到满足。
1.3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心理因素。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心理特征是不稳定期和不成熟期。这样的心理变化使得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在体育课上也常有惰性。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也不同。上课内向、内敛的学生,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就会对体育课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感和叛逆感,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外向的人则容易傲慢、自满、自大、缺乏进步、不能容忍学业上的失败和挫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另一方面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经常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身体学习能力跟不上课程,缺乏自信心,这就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影响体育课学习的效果。其此,学生个体体质的差异。通常,学生的遗传因素会导致运动技能的缺乏。这类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较差,不能把握运动的本质,经常产生错误的动作。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逐渐在体育课中就处在被动地位。这些个人因素成为了学生提高体育运动成绩的巨大障碍。
2.针对中学生体育课厌学现象的措施
2.1改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态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改变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确保体育是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和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方法上,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和教育,有意识地举办体育课,宣传科学的锻炼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功能和目的,了解体育在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我想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到“我知道怎么学”的转变。最后通过运动,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2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新的组织形式
新课程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中,我们要学会处理知识转移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要在落实讲课内容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改变花样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多参与活动、游戏,激发和发展体育兴趣。比如:学生最怕中长跑,老师可以将固定长度改为固定时间,还可以设计追逐跑、接力跑、交替跑等多种游戏。事实上,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新的组织形式,改变过去的单板教学法和过时的单板组织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2.3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老师生动的讲解,准确、熟练、舒适、优美的动作示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动作兴趣。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厌倦学习体育的学生改变态度,从被动的行为转变为主动的行为。因此,要成为顺应时代需求的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改革的动态和信息,提高参与能力,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业务水平。
2.4体育场馆场地和设备的改进
场地和设备是上体育课的前奏,是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场地和设备的合理配备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营造愉快氛围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大学校对体育器材的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备,做到简单实用、美观、安全、有序,才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3.结语综上所述
体育厌学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应引起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应努力改变和杜绝此现象,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找到相应的措施,提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