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发布让人

4日,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分“三步走”,确定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四梁八柱”。

《纲要》提出,到年,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全民健身普及率有效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

到年,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前列。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左右,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35个。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

到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发展格局。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

“一城一都四中心”的支撑体系,即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打造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全球前沿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消费中心,建设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六方面共同构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内涵。

《纲要》突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把体育放在人民城市建设大局中谋划。提出通过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培育市民“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以及打造天天有比赛、人人可参赛的群众体育赛事等路径,让人人从参与体育中收获健康,让整座城市因体育而更富生机与活力。

附:《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全文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政府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体育强国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体育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全民健身普及率有效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竞技体育竞争力持续增强,本市运动员对国际大赛的国家贡献率稳步提高;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基本建成,体育产业总规模比年翻一番,体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名片。

到年,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前列;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左右,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35个,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维持在97%以上;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家贡献率持续提升,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齐头并进,涌现一批有全球号召力的优秀运动员;青少年体育素养大幅提升,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举办一批顶级大赛、全球展会,拥有一批知名体育机构、有影响力的体育职业俱乐部、有实力的体育科研中心;体育文化全球传播力、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明显提升,体育文化品牌、作品、阵地的规模效应凸显,本市高校体育院系跻身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50强。

到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发展格局。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推动上海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

国民体质与健康素养是国家安全、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方针,为市民创造人性化的运动环境,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健身领域国际间交流与合作,让人人从参与体育中收获健康,让整座城市因体育而更富生机与活力。

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整合社区文教体医养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优化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加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公园绿地、小尺度广场等各类场地中的健身设施供给。合理布局农村体育设施。结合“双环、九廊”等市域线性生态空间,兼顾马拉松、自行车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构建城市绿道系统。充分利用城市空地、闲置厂房、仓储用房、地下室、建筑屋顶等“金角银边”,因地制宜形成多样化、无处不在的健身休闲空间。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公益开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空间舒适度,加强无障碍设施、休闲驿站、智慧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设置,提高各类体育设施资源利用率。

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重塑“生命在于运动”理念,让体育运动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加强学生体能教育,从小培养健身兴趣,养成健身习惯,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增强市民健身意识,推动形成“晒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鼓励市民在运动中展示自我。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职工工间健身活动,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支持残疾人体育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全龄段、全人群、可持续发展。

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打造一批遍布全市、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参与提供全民健身专业指导。深化体医养等融合,推广主动健康管理模式,指导市民健康吃、科学练、防慢病、治未病。完善体育公共服务配送机制,深入社区、园区、学校、企业,为各类人群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活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为市民度身定制健身方案。落实学校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让每位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

(二)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赛事是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着力提升赛事品质、优化赛事格局、提高观赛体验、扩大赛事参与、放大赛事效应,充分释放体育赛事在提升城市形象、带动产业发展、点燃参与热情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举办更具影响力、更高品质的国际顶级赛事。高水平办好F1中国大奖赛、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赛事,加强赛事影响力综合评估,持续提升赛事专业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1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