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健身器材成弃材,健身场地常伤身

文/前途很好

编辑/前途很好

小器材,大民主。近日来,《半月谈》记者在农村地区采访中发现农村不少地方的体育健身器材,由于建成之后疏于管护,有的健身器材“超期服役”“缺胳膊少腿”,有的健身场地杂草丛生,篮球场变成了晾衣场、晒谷场,健身器材成“弃材”的报道,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和热议,更是引发了人们对这种农村健身器材有人建无人管的虎头蛇尾现象的强烈不满。

我们应当看到,为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近几年来,国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和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可谓是花了大成本,耗了大精力。今天的农村的体育设施真是遍布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各种小憩点、休闲角、游乐区,各具特色,遍地开花。

早晨,人们可以尽情地提着鸟笼,牵着宠物,在霞光普照、鸟语花香的环境中晨练、散步;吃过晚饭以后,大家又可以在这里欢聚一堂散步谈心,锻炼身体,自如休闲。这样的农村环境设施,对农村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过去都说“人活七十古稀”,而今却是“古稀之人满地走”,这是时代的福音,也是一代人的自豪,不能不说这是优越的社会制度带来的美好画卷。

但是,记者在农村调查中发现的那些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一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在认真阅读记者报道后细细分析,觉得原因有可能出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体育设施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劣质产品在采购把关不严的情况下趁机而入,这样的设施在使用中能够避免不“伤身”吗?更出奇的是有些设施未用就坏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二、重建设、轻管理,只求应付式的推广和普及,不求严格的跟踪管理。记者在某县调查中发现的全县多处体育设施,仅有多处明确标注了负责人和联系方式,其余的日常管理几乎无人问津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不排除村民素质的低下,人为损坏安装好的体育设施现象的存在。由于管理的缺失,不但有些人把活动场地变成了打谷场、晾衣场,更有甚者竟然胆大妄为,移走体育设施,将活动场地改造成“小菜园”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如何尽快改变这种器材成“弃材”、健身变“伤身”的农村体育设施的混乱局面?笔者认为,强化全民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是关键,优化监管机制是硬招,唯有这样,既有良好的氛围形成,又有过硬的监管制约,才是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之道。

以上观点,正确与否,欢迎大家来评论区批评指正的同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宣传社会正能量,信息来自官方媒体,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带节奏,更无攻击、诽谤之意,只是就事论理,发表评论。如涉及版权或侵权,联系即删,本人不承担任何直接和间接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3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