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市民可以在“家门口”的学校运动了,篮球场、田径场、排球场、露天乒乓球台……每到非教学时间段的傍晚或者双休日,总能看到校园内一派“全民健身”的和谐景象。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真正做到全面对外开放体育设施这项工作还是任重道远,不少学校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尴尬处境。那么,校园体育设施开放究竟难在哪里?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障碍?
市民想运动健身可以就近进校园
“过去饭后想散步,只能顺着马路遛弯,一路下来,闻刺鼻的汽车尾气不说,车来车往也不安全。”昨日,蒋大伯走在华舍中学塑胶跑道上告诉记者,“现在能在学校操场上锻炼身体,舒心多了。”王磊是篮球爱好者,他表示,柯桥区足球场不多,每月他和球友都得为寻找场地“伤脑筋”,如今他们经常相邀晚上在柯桥区实验中学新校区的篮球场挥汗如雨。
市民想运动健身,可以就近进校园。这得益于今年5月起,柯桥区教育体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实验中学(老校区)、鲁迅外国语学校、实验小学(老校区)、轻纺城小学(老校区)等首批67所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涵盖柯桥十六个镇街。并规定,有条件的学校可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在正常教学时间的早晚时段向社会开放,开放的具体项目和时间,应在学校门口醒目位置向社会公示。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健身需求越来越旺盛,于是要求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其实早在年,我区教体局就印发《绍兴市柯桥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的通知,呼吁全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年区政府把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列为民生实事工程之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放”远非“开门”这么简单
教学区与锻炼区如何有效隔离?学校自身财产和学生安全问题如何保障?锻炼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如何避免?学校体育设施的维护成本怎么开支?校园管理如何开展?……“开放”远非“开门”这么简单,要求中小学试点“开放”,一旦这些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到学校层面,重重问题随之而来。
近年来,柯桥区健身场地、设施逐渐增多,但是受场地面积限制,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市民需要。因此,许多爱好运动的市民将目光投向了校园。但对于中小学来说,毋庸置疑教学是首要任务,开放校园势必增加安全的隐患、管理的难度,办学成本由此提高,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显然无法承担这一“重任”。开放远非开门这么简单,由此增加的投入以及必备的保障,很多市民并不知情。
“过去校园都是封闭的,封得紧,说明管理到位。”在采访中,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向记者感慨道,作为学校,最担心的肯定是校园安全问题,“所以,一旦开放就必须严格实施出入证管理制度,否则学校无从管理。”“万一有人锻炼过程中出了事怎么办,谁来承担责任。”这是校方的又一顾虑。而对于城区老学校,本身场地就很有限,体育设施和教学区往往在一起使用,很难进行切割使用。
建立长效机制呼吁公民爱惜体育设施
“我们每月3日前都要求学校按时报送上月开放情况反馈表,同时还随机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通报,记入学校年度岗位目标考核,以期建立长效机制。”在该教体局相关负责人提供的反馈表上,记者看到上面清楚地罗列着各学校名称、场地开放负责人、开放时间段、开放场地、本月健身总人数、工作亮点及附带一张市民健身现场的照片。华舍中学人、夏履镇中心小学人……9月份健身人数通过一张张及时的反馈表,一目了然。
针对不少人质疑“学校体育设施对公众开放,呼声高,落地难。”区教体局一直在不断总结和调整,保质保量地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统一组织招标,确定实施对外开放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为每一位进入校园来运动的社区居民都买保险。每个进来的居民,从他踏入到校园那一刻开始,保险已经跟着开始运作了。”全年累计赔偿限额万元人民币,每次事故人身伤亡赔偿限额为每次事故赔偿限额的80%,有效解决学校因赔偿发生纠纷等后顾之忧。
除了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撑,还需要有力的经费保障。“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予以适当补助,主要用于体育设施设备维护及更新、运动区隔离等费用,成立建立专项基金。目前正在努力,争取的经费预算中能实现,以保证此项民生工程能长期良性运行。”
当前,我们还想呼吁市民应当提高自身素质,爱惜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的效果如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区教体局相关人员坦言,前来参加体育活动的市民,必须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活动内容必须科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