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体育产业正加速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孙永莲实习记者王梓萌潍坊报道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体育产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4月13日,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完善体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全民动起来、潍坊更精彩”品牌。要求做好第25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办好首届中国·潍坊马拉松比赛等高端赛事,打造城市运动名片。

  近几年,潍坊体育赛事不断,精心打造了CFA中国之队·潍坊国际青年女足锦标赛、“鲁能·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高梁红了”高密马拉松、峡山湖国际乡野马拉松、潍坊滨海国际马术文化节等30余项赛事品牌,还承办了全运会帆船、帆板、排球、足球、全国水翼帆船冠军赛、全国业余体校和后备人才基地手球锦标赛等数十项省级以上比赛,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市每年举办省级以上比赛60项以上。

  庞大的赛事体量给全市的体育产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4月11日,潍坊市正式下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产业基础、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等多个方面,规划了9大方面25条具体措施,推动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力争在全市初步建成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体育赛事

  近年来,潍坊各种体育赛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培育了“鲁能·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潍坊国际青年女子足球锦标赛、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锦标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山东潍坊站)及潍坊(峡山)国际乡野马拉松赛等10余项全国知名赛事品牌,打造了高梁红了马拉松、沂山登山节、坊子区FBA篮球联赛等32个市级品牌赛事,每年吸引数10余万国内外游客来潍坊参赛、洽谈、旅游观光,并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发展。一批大型体育设施先后建成,一批重点体育产业项目有序推进,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结构交相辉映,成为城市一道亮丽名片。

  在此基础上,潍坊立足全市体育场馆设施现状和服务能力,积极培育打造具有潍坊特色、在国际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体育精品赛事,着重办好大型高端赛事,培育提升地方特色赛事,积极打造中国(潍坊)马拉松比赛、中国铁人三项锦标赛等3-5个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充分利用全市人文、自然和地理优势,创建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区(基地)。“比如借助滨海区滩涂和海洋资源,发展海上帆船、游艇、水上滑翔、潜水等运动,打造滨海运动休闲区。依托青州、诸城、临朐的自然资源,开发登山、野营、穿越、滑雪等休闲运动,打造运动休闲露营基地。借助白浪河、潍河、汶河、弥河等资源,发展龙舟、漂流、钓鱼、摩托艇等水上休闲运动,打造中心城区鸢都湖水上运动基地,形成各自的地方特色优势。”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培训,培育一批品牌优、效益好、信誉佳的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各种体育项目培训,弥补公共体育培训资源不足短板。同时,规范专业体育资源参与职业体育发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培养体育专业技能人才,培育打造知名培训品牌连锁店,加大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完善培训就业闭环安置链条,助推体育培训惠及和反哺社会。

  全民健身,厚植体育产业基础

  潍坊市坚持推动体育产业多元发展,培育体育文化滋生土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注入新能量。据统计,目前全市体育生产企业10家,健身场所家,各类市场主体总数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磅礴向上发展,首先要打好全民健身这个基础。意见要求,继续组织好“全民动起来、潍坊更精彩”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扩大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冬季运动会以及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的赛事规模和覆盖人群,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打造全民健身新模式。在乡镇、社区,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创新举办“社区趣味运动会”,利用农民丰收节等传统节日,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健身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

  全民健身设施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保障。要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笼式球类多功能运动场地、乡村振兴体育健身工程,继续为老旧小区、口袋公园配建健身设施。同时,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心城区10分钟健身圈”“城乡15分钟健身圈”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

  充分利用好公共体育场馆,落实向公众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政策,特别要提高面向高层次人才、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服务水平。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机构运营管理。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投资兴办体育产业,成立多种形式的体育类公司、健身俱乐部,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规模,加大和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融合发展,“体育+”催生新模式

  随着体育文化逐步深入人心,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成了新的趋势,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体育+卫生、体育+数字等交界区,成为体育产业拓展边界的新契机。

  体育旅游的市场逐年扩大,“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目前,全市余家2A以上旅游景点,共拓展体育项目余个,其中,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个,省级3个,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1家。同时,继续培育户外露营、水上运动、民俗项目、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策划开展登山、骑行等体育旅游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区和健身休闲产业带。

  潍坊历来重视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年专门制定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目前已在中心城区36所学校全面展开体教融合工作,涉及训练项目20个,参与训练的适龄竞技体育人数余人,项目普及学生数达5万人。下一步,全市将加大力度在学校内开展体育传统特色教学,健全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赛事体系,完善体育竞赛奖励制度。

  体育促进健康。近年来,潍坊市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创新推动“体卫融合”发展,“潍坊模式”走在山东省前列。新出台的意见中提出,潍坊逐步建立健全市级“体卫融合”专家库和市级“体卫融合”项目库,支持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业态,将“体卫融合”相关产业纳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支持范围。目前已创建市级“体卫融合”试点单位35个、公益推广试点项目7个,培育了山东泽普“体育+医疗”康养、爱优动青少年运动健康等一批运动健康产业市场主体。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的发展,数字体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运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的全民健身服务“一张网”正在逐步织密。潍坊着力实施体育场地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房)、智慧健康驿站(小屋)建设等正在加快进行。

  创新提升,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

  潍坊市“十四五”体育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依托“半岛经济圈”有利条件,加快体育制造业培育和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实现体育制造业产业聚焦效应。鼓励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鼓励体育重点企业深化提升品牌内涵,争创著名商标。力争到年,资产规模万以上的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往往与龙头企业的带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潍坊市积极打造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认定一批运转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和“体育+”融合发展示范品牌,充分发挥好示范单位体育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做强市场主体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对功能定位、服务模式、业态类型等进行优化,在承担原有体育功能基础上,拓展与健身、竞赛、培训等功能相适应的休闲、娱乐、餐饮、商贸、会展、文化演艺等服务,提供综合性、多样化消费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以体育场馆为核心,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切实发挥体育与商贸、文旅、健康等业态融合叠加效应。

  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和创新。意见指出,要加大体育用品制造业科技创新力度,挖掘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科技创新项目,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推进“产学研政”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推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发展,推进制造与服务系统集成与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服务创新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2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