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不少孩子的活动场所从学校转为公共场所,社区的健身区域、体育公园、露天体育场……到处都是他们撒欢的身影。不过,这些公共区域的健身设施真的适合孩子锻炼吗?
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社区发现,有的社区没有青少年健身器材,只有低幼龄儿童游乐设施,初中生找不到单杠练习引体向上;有的社区连儿童游乐设施也没有,孩子只能在成年人的健身器材上攀爬……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北京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创建儿童友好社区。在一些街道,设计师已在规划细分孩子年龄段,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身高和特征,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游戏,对社区进行“儿童友好”改造。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指能充分响应少年儿童需求、为其提供安全、幸福、可靠的成长环境的城市和社区,是充满人性化关怀、适合所有人群的城市。北京市人大代表秦红岭表示,除了社区,城市公园、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也应融入“儿童友好”理念。
朝阳区周井大院社区,玩耍的孩子够不到直立健身车的踏板。摄影/新京报记者张璐
健身设施“有点大”
东城、朝阳等多个社区,都配备有供居民使用的运动器材。尽管贴有“儿童使用时须成年人看护”的提示,但绝大部分设施按照成年人身高设置,不适合小孩锻炼。低小的运动器材寥寥无几,很多孩子只能在大人的运动器材上玩耍。
7月23日傍晚,不少居民来到朝阳区周井大院社区健身广场上乘凉锻炼。记者注意到,广场上只有一处秋千适合儿童玩耍,其余的腰背按摩器、弹振压腿器、室外椭圆机、直立健身车等大多按照成年人身形设计,注意事项中标有“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监护下使用!”的红字。一个小姑娘穿着拖鞋,一会儿在按摩器上攀爬,一会儿踏着椭圆机“疯跑”,周边没有大人陪伴。由于身高不足一米,她只能握着器械扶手的最下端。
另一个孩子被老人抱着坐上了直立健身车,双手扶着前面的扶手,伸腿尽力想够下面的踏板,但还差了一大截儿。“踢不到呀!”孩子嚷了起来。抱着她的老人直言,“健身广场上要是多点小孩能玩的就好了。”
家长王女士认为,孩子玩成年人的健身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孩子身材矮小,一些器材够不着、抓不住容易摔倒、磕碰。另外,很多器材是锻炼肌肉力量的,孩子推不动可能拉伤”。她希望社区健身区域能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特点,为孩子设置“专属”的小型健身器材。
朝阳区垂杨柳附近的社区,孩子使用成年人健身器械锻炼,整个人悬挂在空中。摄影/新京报记者吴宁
儿童摇摇车“有点丑”
目前,一些新建小区已经规划或正在引入儿童设施,如跷跷板等。在朝阳区石韵浩庭小区,每天上午9点、傍晚6点,都有不少老人带着孩子到小区“儿童乐园”,玩滑梯和跷跷板。“乐园应该是开发商做的,我家年搬来的时候就有了,孩子下楼就能玩,挺方便的。”居民张先生说,虽然面积不大,只有三个游乐设施,但家长很满意乐园的软性地面材料,安全性比较高,小孩摔倒了也不会受伤。
对于设施的种类和质量,家长有更高的期待。
家住朝阳区的史女士说,前不久,小区物业在小区中心广场一隅安装了两个儿童投币摇摇车,在业主群里引起很大争议。有居民认为,摇摇车的卡通形象有点丑,和小区自然清新的环境不相符。家住低层的居民则反映,夏天大家都开着窗子,摇摇车大声播放音乐很扰民。“有孩子的居民也认为,小区应该引入免费、益智、质量高的儿童运动设施,而不是通过这类设施赚钱。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物业将摇摇车拆除。”
按照健身器材上的联系方式,记者拨打了北京一家健身器材销售公司的电话。工作人员称,社区的健身器材由区体育局招标采购。公司产品中,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包括儿童滑梯、摇摇马等,适合青年运动的设施包括乒乓球台、羽毛球围网等,但需要较大场地,在老旧小区难以配置。
单杠练引体向上“有点难找”
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