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体育运动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运动(群众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
(一)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我国,社会体育(或称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
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基本上代表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全部领域,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也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典型的“单位体育”。
即仅仅在“单位这一范畴内,以单位职工为主要对象进行组织、实施、管理的一种体育活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改革逐渐涉及经济领域以外更宽广的领域,如社会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领域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改革和适当的调整时,作为城市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体育也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概括地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以及活动范围,标志着“单位体育制度必然走向瓦解,同时也宣告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远在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便已经出现以争取胜利为特点的原始、古朴的体育比赛形式。
此后,这种活动形式又经古代的长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不少项目已具雏形,为近代运动打下了基础。在整个近代体育领域中,比赛活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
在当代,竞技运动经过不断发展、演进,在理论和实践方法上日臻成熟,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遍及社会各阶层、波及世界五大洲的特殊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项目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等标准可分成多个项目群。
(三)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战略重点和基础。
同时,学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早在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在其教学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就包含有进行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的“射、御”以及包含娱乐、舞蹈内容的“礼、乐”。
这就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雏形。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由欧美、日本传入的。
19O1年废除科举制后,在19O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了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其主要内容为德、日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因此,当时就有“体操老师”“体操师傅”之称。
年,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采用英、美的游戏、田径、球类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更是得到飞速的发展。
体质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等的出台对加速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