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改要有真招,体育评价不应局限在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pf.39.net/bdfyy/zqbdf/180415/6169127.html

我们常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如果排位的话,体育在“C位”,可见其重要性。“体育”包含两个层面:“体”是指“身”的发展;“育”是对“心”的促进,包括智力发展、意志品质和完善人格等的培养。体育要“育体、育脑、育心”,最终目标是育人四育并重。

中小学体育应当包含哪些内容?

很多人认为,中小学体育活动就是校内体育课,或者是课间操、体育活动之类的,其实这样的理解大大窄化了中小学体育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国家“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发布,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指导“体育教育”的开展,对体育内容也有相应的说明。学生所从事的各种体育运动都应该纳入“体育教育”范畴,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也不能局限于校内而必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甚至专业化的体育资源。同时,体育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情况,还要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其中。

“体育教改”出真招

随着北京发布了加强体育教育相关政策以来,总不把体育课当回事、舍不得拿出时间流汗锻炼、校园里屡见不鲜的“小眼镜”“小胖墩”——在北京的中小学,这些“老大难”问题,很可能有解了。

北京市教委面向社会公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及配套的“中小学体育二十条”,一系列值得期待的新举措背后,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计划从破除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各种束缚入手,真正把孩子们锻炼身体这件大事抓实、管好。

一、落实落细,体育课将加量又多元

在此次北京“体育教改”的各项措施中,围绕着体育课“怎么上”“上什么”“怎样考”的改革创新,“中小学体育二十条”中,关于“体育课时”“课程特色”等改革措施都进一步进行了细化。

在体育课时方面,方案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校外至少各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刚性要求,并特别强调课间和午休时间不计入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北京市的小学每周将至少上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上4至5节体育课,高中每周上3至5节体育课。

另外,各区各学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创新体育课堂形式,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注重武术、舞龙舞狮、抖空竹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丰富体育项目供给,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兼顾每位学生的兴趣与体育需求。

二、回归根本,体育教改推动理念变革

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科学理念,不断强化“无体育不教育,无体育不学校”的理念。

“中小学体育二十条”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学校应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市级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

“让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我们从这些关键点来思考体育课的设计。”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介绍,与以往围绕单一结构的体育课进行改革不同,此次“体育课改”构建了全新的“三课型”——运动专项课、体能锻炼课和综合拓展课。要求学校在一学期里,开设主题式、进阶式的大单元教学课程,让学生更自主、更加有选择地上体育课。

三、重在养成,聚焦塑造体育精神

“青少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刘宇辉坦言,从现实状况看,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小眼镜”“小胖墩”问题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体育精神对塑造人的意志和品格极其重要,对人的身心发展、健康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体育评价破除应试思维

《行动方案》提出积极推进体育考试改革,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适时推出体育考试改革方案,推动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体育好不好,并不一定完全与考试挂钩或者只用考试一种方式检验。”谈及学生和家长担心的体育课程带来的升学压力,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特别强调,“唯分数论”绝非改革目的。目前,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仍为40分,包括过程性考核(10分)和现场考试(30分)。

体育评价,“育”的东西很难测量,只能通过可测量的“体”来督促“育”的落实,因为“育”就蕴含在体育活动中。

体育评价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1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