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期,不同性质的体育设施总是呈现两种光景:正规的商业体育场馆收费不低却人满为患,而校园里一应俱全的体育设施处于“放假”状态,显得冷冷清清。校园体育设施要不要面向社会开放的问题讨论已久。事实上,早在年国务院公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就提出:“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由此看来,开放校园体育设施不应是“要不要”的判断题,而应是“怎么开”的必答题。开放校园体育设施对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十分重要。一项学术研究显示,当校园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50%时,居民选择度会明显提升,且平均可达距离可控制在1.5千米以内,基本满足国务院提出建设城市居民“15分钟健身圈”的要求。但调查显示,综合来看,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仅在30%左右。推开学校体育设施大门为何仍显困难?如何做好校园体育设施开放的必答题?围绕这一话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群众体育领域研究专家、上海体育大学教授郑家鲲。半月谈记者:从满足居民日常运动需求角度来看,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总体情况如何?郑家鲲:从平衡体育设施的供需状况来看,近年来这一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平方米,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务院提出到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的目标。也要看到,我国体育设施存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从最新数据来看,以学校为主要构成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最高,超过40%;另有数据表明,全国学校体育场地总体开放率仍不足30%。不少学校坚持封闭管理的方式,导致较多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闲置。半月谈记者:开放校园体育设施,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有明文规定?郑家鲲:各类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中央文件中,普遍要求在一定条件下,推动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其中包括“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新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规划设计时,创造向社会开放的条件”“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等细化要求。从法律层面上看,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体育法第86条提出:“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应当说,对于这一事项的顶层设计已经较为清晰。从地方上来看,上海、深圳、浙江等地都出台过相应政策文件。上海提出“学校等单位的操场、球场、田径跑道等露天运动场所,要安排适当时段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深圳则提出,非寄宿制公立中小学校体育场开放时间平日不少于每天2小时,节假日及学校寒暑假不少于每天8小时。孩子们在学校体育场地练习排球周松林摄半月谈记者:在政策支持、公众欢迎的背景下,校园体育设施的开放率仍然有限,阻力来自哪里?郑家鲲:推动体育设施开放,学校有其义务和责任。我们调研发现,安全责任不清、经费保障不足和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一些学校开放意愿不高,致使学校不执行或者选择性执行相关政策。推动校园体育设施开放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其中包括在校师生和校外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包括学校各类设施的财产安全。一旦发生相关事故,很容易出现责任归属不清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研,这是学校开放不积极的首要因素。此外,因开放而增加的设施维护保养成本、人员经费尚缺乏固定的保障渠道,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也令不少学校进退两难。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