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和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印发成都市“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成都要紧扣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围绕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提升“家门口”体育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市民健身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高质量构建“运动成都15分钟健身圈”
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提质“幸福城”。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将示范区建设成果转化成市民可感可及的现实体验,让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未来,成都体育发展将紧扣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部署和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力争到年,高质量构建“运动成都15分钟健身圈”,推动形成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育公园和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为特色,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金角银边”建设社区运动角等为补充,加大学校等存量运动场地设施开放共享为支撑的成都市“家门口”运动设施体系,推动覆盖“市—区(市)县—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满足“赛事—竞训—健身”三类的体育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着力补齐城镇、乡村等全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类型、数量、质量短板,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2.6平方米(其中,—各年度分别不低于2.4、2.5、2.55平方米)。
年“一场一池一馆”两中心全配套
力争到年,各区(市)县完成“一场一池一馆”“两中心”的体育公共场地设施配置;到年,各街道(镇)至少建有1个综合多功能运动场或综合健身馆(居民健身中心);各社区(村)至少建有1个小型综合多功能运动场或1个配置有室内、外健身设施的居民健身中心。
同时,新建居住区落实“配套建设群众健身设施,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等要求,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既有居住区按“群众健身设施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指标要求加快补齐。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统筹布局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具备标准体育场地建设条件的,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非标准运动场地和设施。
新建、提升改造个以上体育公园
结合天府绿道建设,建设一批“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在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分别植入不少于、处,其他各级各类天府绿道共新增0处。到年末,全市统筹新建、提升改造个以上的体育公园,确保各区(市)县建设不少于1个符合国家标准、不少于2个符合四川省标准的体育公园。
加大“社区运动角”建设力度,利用贴近市民生活且能便捷达到的7类“剩余空间”(街旁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桥下空间、滨河空间、地下空间、屋顶空间、低效用地等),在符合相关规划及交通、市容、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每年新、改建不少于个“社区运动角”。
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能智慧化管理运营,实现线上预约、扫码使用、科学指导、数据反馈、信息交互、视频监控、远程操作、灵活调度等信息化提升,提高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积极推广利用好“运动成都体育生活地图”等公共体育服务应用平台,方便市民共享使用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各区(市)县加强统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等多元化模式,到年末新建不少于0套智能化全民健身设施(智慧健身房)示范项目。
为确保《成都市“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的目标完成,成都市将从完善工作制度、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加强工作督查7个方面进行保障。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胡锐凯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刘永豪图片据成都市体育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