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记者耿静
2月3日,大年初三,虎年新春已至,张家口满是过年喜庆的同时,多了一份新的期盼和惊喜。距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天时间,这里增添了更多冬奥的美好和希冀。
河北大学位冬奥志愿者分布在张家口冬奥村和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两个场馆,一抹抹明亮的天霁蓝在其中穿梭,那是冬奥会志愿者服装的颜色,涉及“人员管理”“志愿者”“交通”“注册”等数十个业务领域。河北大学法学院辅导员刘怡宏就是其中一员。“在我看来,自信、热情、奉献……太多的词汇蕴藏在‘志愿服务’这个词语中。”
大学时获国家一级裁判资格,也曾志愿服务全运会
年出生的刘怡宏是河北石家庄人,年入职河北大学,除了在法学院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目前还是级法学2班辅导员。
从小就是体育尖子的刘怡宏,从十岁开始练习拉丁舞。大学就读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的他,从年开始,曾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拉丁舞比赛奖项,本科就读时就获得了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国家一级教师一级裁判。
其实,在志愿服务方面,刘怡宏早已不是新人。年8月,还在读大四的刘怡宏参与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志愿服务工作。“全运会所需志愿服务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志愿者分工精细,涉及内容也很复杂,良好的协调和有序的安排并非易事,对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考验。”刘怡宏说,全运会开幕式那天恰巧大雨滂沱,无数道光柱照出密密麻麻的雨滴,砸在演员们身上,“演出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在此时,不知谁大喊一声‘加油’。随后,候场区被如雷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淹没。”
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大型赛事,刘怡宏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通过服务全运会,刘怡宏收获了丰富的赛事运行服务工作经验,也为更好地服务冬奥打下坚实基础。
自学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见证冬奥会浓厚氛围
年,刘怡宏被推荐担任冬奥会志愿者服务团队激励助理,此后一段时间里,经过层层培训、选拔,才最终脱颖而出。
“按要求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尤其英语方面的培训时,很多都是外教授课,英语上的挑战很大。”为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刘怡宏一直在不断通过自学来提高,只要有不懂的单词就记下来,不断地刷新词汇量,甚至专门利用来张家口之前两个月时间与河北大学外教老师、留学生打羽毛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而在开始冬奥志愿服务工作之前,刘怡宏曾两次到张家口游学,“每次来张家口,这里都有新的变化,冬奥的气氛越来越浓厚,我对冬奥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服务冬奥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了起来。”
尤其是年4月赴张家口参加河北省迎冬奥志愿者骨干交流营,他先后学习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基础知识、场馆运行情况、志愿者培训工作安排等内容。“第一次去场馆,周边的路面还是土路,我只能从讲解员的讲解中想象未来建成的景象。几个月后再次来到张家口,多个建筑拔地而起,周围设施逐渐完善,冬奥会的氛围明显浓重起来。”这些变化让刘怡宏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对这里产生了更深的热爱。
为志愿者“助攻”,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从自我学习到岗前培训,再到入场实战,这个“90后”的年轻人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专业服务能力。年1月24日,刘怡宏作为冬奥会志愿者服务团队激励助理,抵达张家口云顶场馆群景泰山麓驻地正式上岗,开始了集中办公的生活。
作为冬奥会志愿者服务团队激励助理,为了更好地了解在室内、室外工作志愿者上岗服务的状态,发现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刘怡宏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每晚他都会在工作群里统计第二日上岗人员情况,零下十几摄氏度,他也一天不落地往返志愿者工作岗位,叮嘱在岗注意事项。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是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他不仅要为志愿者提供温暖的港湾,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保障。“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较辛苦,我们要提供物质保障,还有心理疏导,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刘怡宏说。
北京年冬奥会,是刘怡宏和伙伴们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风采的最好舞台,在这里,他和来自河北大学的名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一起奋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青春洋溢的脸庞,是他们温暖冬奥的光。
“我们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能够亲身参与国家大事,必将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经历。”刘怡宏说,服务奥运,助力冬奥,不仅是为一个大型赛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志愿者的行动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年北京冬奥会,我们将用实际行动传递中国温度,亮出闪亮的中国志愿者名片,共同见证祖国的伟大时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