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名片
阮正林,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首届“名校长”班成员,武汉市“最具影响力校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校长”班二期成员。
我常常在思考:什么是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人们普遍认为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办学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具备这些条件,学校是否真的能高质量发展?我认为更重要的应该是将这些条件与育人实践方式进行有机结合。
我校是一所新城区初中,所有新城区初中学校的办学困难我校一样不缺:大班额、硬件设施不好、师资力量不足……我们也同样承载着广大城镇居民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待: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城镇学校上学也能媲美城里孩子的综合素质。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会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是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学校不再是一个地点的标记,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居民、教育专家合作为基础的学校(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是一种把学校(班级)这一学校场所建设成为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居民、教育专家相互学习、一起成长、心心相印的共同利益体。
不唱“独角戏”
我们把家长请进来
如何不再让学校唱“独角戏”,使家长对学校工作有必要的了解?如何使家校合育真正形成合力?一个很好的方式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让其感受到自己也是学校教育者中的重要一员。
只要你来到江夏一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学校各个场所都有家长的身影:教室里有家长的身影,他们或在听课或在跟老师、同学交流;社团活动小组里有家长的身影,有艺术特长的家长们自愿为学生们开辟社团活动课;食堂里有更多他们的身影,学校食堂目前聘请的食堂工作人员80%是家长,孩子们都说,饭菜是同学的爸爸妈妈做的,既安全又可口,吃的都是爱的味道。除此以外,凡是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家委会、教代会都有知情权、决策权,如食堂食材采购、结算,校服的选择,家长委员会全程参与。我校还鼓励家长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等信息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便于学校了解情况,促进沟通,交流想法,共同商讨改进措施。
学校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家长走进学校、融入学校。家长是教育教学的监督者,更是参与者;是后勤工作人员,也是财务、质量、安全的监管者。当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后,对学校的认同度大大加强,良好的家校关系成了我校的一大特色;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参与又大大地提升了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
要走进孩子的心灵,首先得“走进”孩子的家庭,家校合作的所有工作均在不断寻找与满足“客户需求”中产生。孩子的问题都可以从家庭背景中找到原因。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化、平面化,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家庭背景,把他们当成有感情的人、具体环境中的人,才能产生共享回路,使得我们可以理解、共情他们的孩子。教师、家长之间也可以从相互批评责备走向共谋孩子的发展。
十多年来,我们的家校合育工作成了学校改革发展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也为周边兄弟学校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用责任与爱
往“师生户头”里“存钱”
我们都知道与学生建立积极关系的重要性。如果把两者关系比喻为银行账户,那么要想让账户里的钱变多,就得不断地往里存钱,存款加上利息,我们会得到更多的钱。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师生户头”中投入得越多,回报也就越多。只是我们投入的不是金钱,而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责任与爱。
我校班英语学科七八年级都是由志愿者老师担任,教学效果欠佳,家长们颇有微词。进入九年级后,学校安排年轻教师祝星星接班,家长们的怨言更多了。但祝老师迅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热情,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们过单词关、语法关……一年的时间,祝老师与学生们之间建立的学习共同体,让这个班级从英语薄弱班级一跃成为了优势班级。
很显然,当孩子们了解、喜欢、信任他们的老师,行为自然逐渐亲切,学习也会更努力。
“选组而学”
帮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
面对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的差异,个性化教学成为古今中外教育者共同的追求方向。但是,我们学校班额都在55人左右,在较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下,尚不能较为理想地直接面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人施教”。而选组制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则是破解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面对不同类型的小组“因类施教”,学生可以选组而学,实现学生教学生,从而向理想中的“因人施教”更近一步。
“选组而学”的实施,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小组内能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行为方式上为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更大可能,从而成就了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标。
我们学校的刘泰山老师是落实“选组而学”的优秀代表,他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得到过社会、家长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年9月,他又接手了班数学教学任务。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很差,数学“学困生”尤其多,“厌学生”也超过了个位数,几乎每节课,老师都在为作业抄袭、不做或不交作业、上课讲闲话、睡觉、上课迟到、做小动作这些琐事的处理而费尽心思。班级数学成绩在全校摆尾,刘泰山老师为了本学科学习有所起色,缩小与其他班级的差距,在教学课堂开始推行兵教兵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在各组制定的小组学习规则基础上,整合形成了数学课堂学习规则,并设置了激励机制,采用积分制评价:从自学、课堂研习、分享、点评、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小组协作和周测成绩等维度形成积分,根据所得积分评比出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优秀组员,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全班呈现出组长带动组员、组员积极参与的学生间相互帮扶,不学、厌学的学生在逐步改变的良好态势。在期末调考中,全班数学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远远超过全校平均分。
教师“走班”
打造共享双赢课堂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历来注重学科、班级、年级的整体评价,用评价引导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重视合作共赢。各年级组各学科,坚持每周开展听评课、集体研讨等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共同提升。在一个学科组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主动帮助效果暂时落后的;学科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教师,一个人承担好几个班的专题教学任务;在一个班级里,学科成绩好的教师主动把时间让给暂时落后的教师。这些相互帮助的做法,在我们学校平常教学中已形成常态。我们的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质量提升离不开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教师间的积极互动、坦诚合作是高质量(高效能)的保证。
九年级语文组,以新面孔、新专长落实走班教学,让更多层面的学生受益。诗词、名著、基础性语法、阅读、作文,老师们各有所长,走班是共享课堂最好的模式,一如农村生产的换工,擅插秧的,换工有力气挑草头的,各自轻松,又各自受益。徐倩和余聪老师常常以己所长,互相换工走班;李红艳、倪娟、胡顺梅将作文、名著、古诗的教学各自承包下来。在走班教学中,老师们协作融合更顺畅,平时小团队是“中俄关系”——战略合作、互相提高;考试时是“中欧关系”——良性竞争,班级间成绩此次你上我下,下次我上你下,质量就在这样的动态中稳步上升。今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人均分超过区平均分9.5分。
以学校为中心
打造社区“学习共同体”
学校的育人理念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我们学校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有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隐藏课程。开设这么多课程,教师队伍是一个难题,学校不可能配齐所有的教师;但是,倘若把学校作为中心建设成“学习共同体”,那么就会扩大家长、市民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机会,学校就可创造性吸纳他们的丰富经验与见识。
《珠宝欣赏》《金融入门》《花艺》《园艺》《木艺》……本学年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社团课程迎来“扩容”,新增的高大上的课程,均由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和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团队研发授课。我们学校开设书法、剪纸、游泳、编程、英语口语等30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的老师均由体育俱乐部、科技公司、民间艺术团的能人担任,优秀的师资队伍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校创办20年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尤其是近十年教学质量不断创造新高,学生体艺竞赛捷报频传,更难能可贵的是每年的问卷调查,学生的幸福指数年年攀升。
国内知名的《咬文嚼字》杂志曾把“命运共同体”评选为十大流行语之一。“命运共同体”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结成的命运攸关的集体。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正如歌词所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同样,教育领域也离不开共同体的创建。总而言之,学习共同体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本文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