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4.html
《“呵护“》漫画/高岳
本报记者孙天骄
“好球!”“往这传!”……
5月28日,正值周末,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蒋琦(化名)带着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来到家附近的一个足球场踢球,看着孩子在绿茵场欢快奔跑的身影,蒋琦感到十分欣慰。
“孩子正处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学习压力难免带来心理压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帮他释放压力,我们身为家长也放心很多。”蒋琦说。
近年来,轻则焦虑厌学,重则抑郁等,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实际情况中,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校课业任务重,挤占了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有的学校担心运动出事,体育活动的安排流于形式;一些家庭给孩子安排了大量课外班,忽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提高体育活动参与度不仅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而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举措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定不足,未来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重视体育活动的观念意识,让青少年更多、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
挥洒汗水释放压力
积极意义应被重视
儿子蒋涛(化名)5岁开始,蒋琦就有意识地带着他锻炼身体,一直到现在13岁,蒋涛都保持着每周踢球4个小时的训练习惯。
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一年级入学时,蒋涛和班上其他孩子的身高差不多,甚至还略矮一些,而现在他已经高出其他同学一个头。别的同学家长也说:“经常锻炼就是不一样,你们家孩子身体素质就是好。”
除了追求健康的身体外,蒋琦更加